古人說儉以養德、儉以助廉。儉是儉樸,不靡費。因為儉樸,所以清心寡欲,沒有貪念,心地坦蕩,正氣長存。自古至今,那些為官清廉的人,不管職位的高低,家境的貧富,他們的個人生活都是儉樸的。
春秋戰國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,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生活腐朽,奢侈之風盛行,齊國的丞相晏嬰卻是當時的一個“異類”,他用一生的儉樸書寫了廉潔二字。晏嬰平時只穿粗布衣服,平時吃的也是粗茶淡飯。上朝時,他總是乘坐一輛劣馬拉的破舊車子,甚至步行。景公覺得他的交通工具與他的身份太不相稱了,便派人送去新車駿馬,但晏嬰婉言謝絕。景公問其原因,晏嬰解釋說:“您讓我管理全國的官吏,我深感責任重大。平時,我反對奢侈浪費,要求他們節衣縮食。我若是坐這么好的車,用這么好的馬,百官們便會上行下效,奢侈之風就會流毒四方。倘若真到了那個時候,恐怕就再也不能禁止了?!?/p>
漢朝有個叫楊王孫的人,史書上說他“家主千金”。家里雖然很有錢,但他對當時喪事大辦、薄養厚喪的陋習很看不慣。他病重的時候立下遺囑:“吾以羸葬,將以矯世也?!辟峋褪遣挥靡卖拦讟?。他要求兒子裸葬他。他用自己的行為改變當時的頹風陋習,這一事件在當時無疑是影響深刻的。
清代的廉吏于成龍,官至兩江總督。他為官幾十年,始終保持一身正氣、兩袖清風的清廉本色,被廣大人民群眾泛稱為“于青天”。他在羅城連任縣令六年多,離任時窮得連路費都沒有。黃州八年,赴福建任職時僅有被褥一束,朝衣一襲,沿途以蘿卜為干糧,直到后來當了富甲天下的江南封疆大吏,他仍布衣蔬食,被江南民眾稱之為“于青菜”。以他的地位,絕對到不了貧窮的境地。但他崇尚儉樸,因為他知道,儉和廉是相互依存的。
崇廉尚儉之人不僅將“儉”字堅守終生,更將其納入家風家訓之中,以期后代傳承下去。傳統的家訓類書里都教育子孫做官要清正廉潔,把生活儉樸擺在前頭??滴踉谒摹锻ビ柛裱浴防镆舱f“儉約不貪,福壽長全”。古人認為,養廉即養生,而養生之道在于“內全其天”,始終保持淡泊無欲的自然之道,把物質追求改為精神追求、實現人生價值??滴跤栒]后世子孫:“民生本務在勤,勤則不匱……是勤可以免饑寒也。若儉約不貪,則可以養福,亦可以致壽。若夫為官者,儉則可以養廉。居官居鄉只廉不儉,宅舍欲美,妻妾欲奉,仆隸欲多,交游欲廣,不貪何以給之?”因此“儉以成廉,侈以成貪”。
顏真卿的《顏氏家訓》是我國家訓書里的典范,影響極廣。他引用孔子的話教育他的三個兒子,生活奢侈的人往往傲慢,簡樸的人往往顯得寒酸。他要他的兒子寧可寒酸,也不要傲慢。
宋代的司馬光歷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。他的家訓中,把勤儉節約當做教子的第一要務。在家訓里,他舉了許多歷史實例,說明“成由勤儉敗由奢”“以儉立名,以侈自敗”的做人道理。司馬光所處的時代,是北宋物阜民豐的時代,但也是盛行奢靡豪華之風的時代。因此,司馬光專門寫了一篇有針對性的教子文章《訓儉示康》,文里說“有德者皆由儉來”,特別告誡他的兒子,要他“以儉立名”,不要“以侈自敗”。古人養生非常重視“內全其天”,內全其天的意思就是始終保持淡泊無為的自然之道,把物質的享受升華成精神境界和人生的價值觀,讓理性駕駛情感。因此說,養廉即養生是有道理的。
看一看落馬的那些貪官,有多少是因為生活奢侈糜爛,孳生貪欲,總覺得錢不夠花,而最終伸出腐敗的雙手,走上不歸之途的!也有幾個原來是很樸實的,因為經不住誘惑,貪圖享樂,以權換錢,最終身陷囹圄。這正應了顏真卿在《顏氏家訓》里說的“不節則志傾”。儉是防腐的第一道堤壩,筑牢這道堤壩,人生的路自然會平平安安、穩穩當當。
王濟憲